蔡传喜:“文武兼修”的90后体育老师

期次:第291期    作者:张蕾 大通社 郑思颖   查看:298

蔡传喜1.jpg

蔡传喜

“教学与科研,两者相辅相成

——蔡传喜

蔡传喜是一位有着20多年“武龄”的“90后”高校体育教师,武汉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他,现在武昌理工学院主要从事太极拳教学等工作,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身为一名体育教师,蔡传喜潜心教学,沉浸在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之中,享受育人的幸福;在教学之余醉心科研,撰写的多篇论文屡获大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他倾心习武,并坚持用科研融合实践的方式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我觉得自己还年轻,精力也跟得上,我很享受目前所做的一切。” 蔡传喜说。

潜心教学,享受育人的快乐

“下一个动作左揽雀尾:——左脚尖往外撇,重心移到左腿上;二——身体左转,左肘自然带动左掌下移……注意动作要慢、慢、慢——”操场上,蔡传喜老师在前面带领大家打太极,后面的同学们队伍整齐、神情专注

在教授学生方面,蔡传喜匠心独运,终日倾囊相授。他对于教学的态度始终坚持“走快乐体育路线,让学生终身受益”。“太极拳作为一门公共体育课,大家只需大致了解即可,在动作路线清晰、方向明确的基础上,能够开心地学习就好”蔡传喜对于学生学习太极拳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因为学校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进行专业化训练和参加比赛,“更多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当然,在进行太极拳教学和推广过程中,能让同学们领悟到其中一些中华传统武术的深厚底蕴也不错。

蔡传喜在教学中特别留意和发掘那些对武术有真正兴趣且适合该项运动的学生,并且给予他们针对性的指导。工程造价1801班的郭偲偲同学就是蔡传喜发掘的“好苗子”之一。“蔡老师会给我们不定期分享一些武术视频,还会积极与我们交流学习的心得,指导我们的练习与锻炼。”郭偲偲说道。

郭偲偲同班的潘昌文同学也表示:“蔡老师很有亲和力,很耐心地教导我们,积极地鼓励我们。有同学太极拳打得不太好时,只要想认真学蔡老师都会很乐意教,耐心地一点点指导。

在教太极的过程中,蔡传喜并不要求每位同学都做得一模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每个人都打得一样,那就不叫太极了。”蔡传喜笑着说,“太极是动作路线与方向一致,但每个人的风格却不同。”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蔡老师用打比喻的方式解释“好比人的构造相同也都要穿衣服但如何打扮却可以各有特色。有人爱穿牛仔裤,有人喜欢休闲裤,有人爱长袖,有人爱无袖,这就是个人风格。就像打太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味道,不要求每个细节都一致。

学生的进步也激发了蔡传喜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劲头。为了教给学生更多、更好的东西,他对自己非常严格,教学水平也在不断精进。谈起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蔡传喜认为教学是基础,对科研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没有技术,科研理论无立足之地;没有科研理论,技术也走不长远。他还用武术中的技术与理论来类比:“同一个动作,有不同的方向,他说这样做,他说那样做,到底怎么做呢?这就需要理论的论证与支撑。”但只会理论也不行,“光说不练假把式”,上台把这段动作打出来,这就能验证谁说的对了,理论与技术在教学中相辅相成,教学也为科研提供了更多的实践依据。

醉心科研,关注武术的传承

今年3月20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发布《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的通知》通知,我校体育老师蔡传喜申报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履行路径研究》项目,获得了教育部批准正式立项。此后,蔡传喜便多了一个新昵称——“醉心科研的体育老师”。

“按常理说,习武一般是以技术为主的,但如果单纯搞技术,在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上会比较受限于是我主动寻求转型。”谈及为何爱做科研,蔡传喜老师笑着说道:“技术修炼到一定年龄,很难走得长远,所以我尝试研究武术文化,因为文化研究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蔡传喜顿了顿,继续说:“在读大学时,开始尝试研究传统武术文化,着手了一些科研论文。一有机会我会去参加各项科研活动,跟同仁朋友们进行交流学习

在研究生期间,蔡传喜就跟随导师参与研究了国家级人文社科类非遗文化研究等相关课题,为工作中继续做科研埋下基础。2018年来到武昌理工学院后,蔡传喜更是没有放松在科学上的研究,由他负责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青年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武当武术文化国际推广研究》同年4月进行申请、9月公示、10月便被选为国家课题,并于11月顺利结项。

为什么会从这个角度切入呢?“选这个课题的原因是因为我从事的研究方向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中国武术门派众多,蔚为大观,一定要从一个具体的点着手才具备代表性。”蔡传喜解释道:“我又是湖北人,从小生活在这里,我就想到了可以立足湖北的地域文化。而最具特色的自然是武当山的武当武术,这是我选择这个议题的初衷。”

做研究很苦,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写起论文时更是常常忘记了时间,“有时写起劲了,抬头一看时间,凌晨5点钟,天都快亮了。想起自己写论文时的状态,蔡传喜无奈地笑笑。那时他每天查资料,熬夜写文章,甚至有时走在路上突然又有了新的思路,就会赶紧把新的想法记下来,再进行补充与精进。

成绩并非偶然,热衷科研的蔡传喜在我校任教期间还撰写过多篇科研论文,屡获大奖,收获颇丰。他的《新时代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的现代表达与运用研究》论文获得2018年“第六届申江国际武术论坛”二等奖;11月,参与撰写的论文《弘扬中国武术文化的根本导向——基于习近平文化繁荣的系列重要讲话》荣获 “2019年杭州萧山武术文化湘湖论坛”征文活动二等奖;12月,所著的《“一带一路”视域下太极拳文化国际推广研究》斩获“2019年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征文活动二等奖,文章被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录用,他还受邀参加了大会专题报告。

倾心习武,是我一往情深的坚持

“我左手一式太极拳、右手一剑刺身前、扫腿这招叫清雪、破轻功飞燕;我奇筋异脉力破天、一身正气荡人间、除暴安良我心愿……”真正的习武,所有的招式都源于千遍万遍练就的基础,这也正是蔡传喜最初习武时的真实写照。

5岁的小蔡传喜正在上学前班,回家不上课时,就跟随着师父习武。“师父是亲戚,那时候不像现在,报个武术班就能学,都是亲戚才肯教,而且是单线传承。”蔡传喜回忆道:“那时候对师父很是尊敬,遵循着三拜九扣的规矩,逢年过节还要去看望师父。我的童年完全是在武术中度过的,我同龄人都在到处玩,而我,只有训练训练训练。

那时练武术条件非常艰苦,没有遮风挡雨的室内体育场馆,更不要提绿荫跑道了,只有公园里的泥巴地,如果下雨了就根本没办法练。只有精英才能进入训练馆训练,而所谓的“训练馆”也不过是一个可以稍微避雨的地方,窗户是破的,地上都是水泥,没有瓷砖,连门都是破的,条件不可谓不艰苦。

“我们这一辈,师父看中你才能学习,不然学不了。冬天得穿着短袖拼命练出汗才不冷,所以我很珍惜现在这样好的场地,现在的学生很幸福。”蔡传喜感慨道。“要想练就绝世武功,就要忍受常人难忍受的痛”,就像歌词里写的,蔡传喜在训练时受了太多的伤,忍受了太多的痛,“没有一块地方是好的”,手肘、膝盖、踝关节……到处都是习武的“痕迹”,直到现在他的头上还有以前训练头顶翻时留下的印记。

现在的蔡传喜更加珍惜如今的学习与练习环境,课余时间,他坚持锻炼,喜欢慢跑,偶尔攀岩、格斗、射箭……“我特别喜欢射箭,家中还有很多射箭的靶,这是我的一个兴趣爱好。”除此之外,蔡传喜还特别爱看人物传记和纪录片之类的影片。工作后依然坚持学习、阅读、写文章,“文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事物,短期突击是不可能具备的,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储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从小习武,习武对于蔡传喜而言是一辈子无法磨灭的追求。如今他走入高校育人,蔡传喜发觉自己也非常享受教书和科研的快乐。“其实高校老师一直是我梦想的职业,和学生们相处,我感到非常快乐。”蔡传喜说。

在教书之余,做研究,搞科研,研究武术文化,醉心武术传承,期待蔡传喜老师“文武兼修”的路上会越走越远。